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院士寄语清远学子
7月13日下午,清远市华侨中学迎来一位“大咖”——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
刘焕彬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所思所悟,为清远市华侨中学400多名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等闲莫负好时光 谈谈人生价值”的讲座,鼓励学生珍惜时间、深入思考、敢于创新、勤奋努力,树立责任人生、奋斗人生、奉献人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据悉,这是由清远市科学技术协会、清远市教育局主办的2020年清远市创建文明城市之“科普进校园”活动以及2020年清远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之院士专家科普大讲堂之一。
当天,清远市华侨中学内还举行了中国战斗机系列展览活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普展览活动。
“放牛娃”成院士
“要有鹰的理想和牛的精神”
“我喜欢牛,我觉得自己还是像一头黄牛。”讲台上,年近八旬的刘焕彬精神矍铄、脸上常常挂着微笑,谈吐间儒雅风趣,常常一句话就把台下的学子们逗乐了。
刘焕彬于1942年生于广东兴宁,他常说自己是客家农民的儿子,小的时候就是“放牛娃”。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65年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91年至2003年先后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校长。2003年退出校长职务后,他继续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快80岁的我,面对快18岁的你们,感慨很多,希望你们要有鹰的理想和牛的精神。”刘焕彬说,学生肩负起与时代共生的动力,现在开始,应该努力为实现目标努力学习,不要辜负好的时光。鹰的远大理想,与牛的踏实勤奋,刘焕彬曾多次提及,也在他身上尽显。
资料显示,在他担任校长的1995年至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的综合排名从1995年的第35位上升到2002 年的第20位,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为华工的高等水平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焕彬在科研路上勤奋耕耘一甲子,先后主持和承担了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在数学模型与过程模拟、软测量和智能控制、制浆造纸过程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刘焕彬累计发表论文350多篇,著作6本,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2项,荣获俄罗斯国家工程学突出贡献“伊万·古列宾勋章”、“华人教育名家”多项荣誉。
“三句话”记一生
“我的座右铭是讲奉献、勤学习、做实事、创业绩”
刘焕彬是公认的“现代蔡伦”,在他看来,教育和造纸异曲同工,但不同的是,造纸造不好,只损失一点纤维;但教育没做好,损害的是别人一辈子。他认为,最好的教育环境,是“老师高兴地教,学生快乐地学”。
“高中是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在我多年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有三句格言使我受益终生。”刘焕彬结合自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所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句话,让我树立了‘责任人生 ’,高中开始我就树立当一个工程师的愿望,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刘焕彬颇为动容,1997年他到莫斯科大学访问时,还特地去毛主席作报告的礼堂拍了个照。
第二句话则出自他很喜欢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本书他读了很多遍,也激励着他不要虚度年华、不要碌碌无为,树立奋斗人生。
第三句则是母亲告诫他的:只要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就要认真去做。母亲的告诫,让他树立奉献人生,他告诫在场师生,要有“鹰的理想和牛的精神”,树立人生目标,通过勤奋去实现目标。
“我的座右铭是讲奉献、勤学习、做实事、创业绩,我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会以此约束自己。”刘焕彬说。
“三感悟”造英才
“公有知识要转化为自有知识,再转化成智慧”
刘焕彬尤其强调,在人生道路上选择人生价值,在奋斗与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在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中体现人生价值。他向学生们分享了“三个感悟”。
第一个感悟是,人生要有目标和志向,通过勤奋去实现目标。一个成功之人,贵在励志、成于勤奋。他举了个调查案例,某大学对1520位本科生进行调查,为何要进入该校?81.9%的人答案是“为了赚钱”,18.1%的人答案是“为了理想”。20年后跟踪调查发现,他们中有101位大富豪,其中100位来自当年占18.1%的为理想而学习的学生。
“这说明什么?人要有远大理想,不能急功近利,人有了理想可以做到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失败再干,直到成功。”刘焕彬告诫说。
第二个感悟是,打好基础、增强能力。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这是刘焕彬的育人理念。刘焕彬强调,思考是知识转化的关键,第一步要把人类积累的公开的公有知识转化为自己掌握了的自有知识,第二步要把自有知识转化为智慧,即指导自己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第三个感悟是,敢于创新、不断积累。“创新第一个是你跟前人的不一样;第二是要有价值,有价值才有需要。”刘焕彬说,这两个是创新的最基本要素,绝不要认为所有的新创意都是崭新的,许多创意其实都是已经使用过的事物的变形,所以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要敢于创新。
刘焕彬表示,根据脑科学理论,凡是健康之人,都具有创造创新能力;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可以激发的;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五个要素是兴趣、质疑、思考、集成、实践。
“总结下来,我经常给学生讲,要珍惜时间,要自信、自立、勤奋、向善,这样才会创造精彩的人生价值。”刘焕彬说。
讲座中,刘焕彬与师生进行了问答互动,并为师生题字,所书写的正是“自信、自立、勤奋、向善”。讲座结束后,师生热情簇拥着刘焕彬院士合影留念,争相向他提出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刘焕彬院士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
“这次讲座受到很大的启发,我在进入侨中前没有明确目标,现在进入航空特色班,我会自信、自立、自强、勤奋,争取考上中国民航大学。”清远市华侨中学航空特色班的学生李志航说。
本网站编后记:刘焕彬院士是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荣誉顾问,一直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多年担任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誉科学顾问,积极参加各类青少年科普活动。
本文摘自南方+ ,记者:陈国飞,文章标题有改动。


